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卷首语

  •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党评文;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郑重宣示:“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2025年20期 No.75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

  • 文化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审视

    曾子星;徐玉生;

    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文化主体性进行系统阐释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唯物史观通过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性超越,将文化主体性正确地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以此为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主体性意味着在文化层面彰显当代中国作为主体的特殊性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实呈现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实现了对文化主体性的形塑与巩固。在现实层面继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当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2025年20期 No.755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沈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化形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系统观念为方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互鉴的核心理念;通过完善制度与政策体系、增强文化传播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等多维路径,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2025年20期 No.75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的文化消费主义:出场、危害与应对

    廖鹏辉;郑玉豪;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指向。数智时代,文化消费主义借助数字资本和数智技术的交相强化“改头换面”,其运行逻辑和表现形式实现了更迭与重塑,以更为隐蔽和精准的方式介入社会日常生活。文化消费主义在技术加持下呈现出强大的系统性破坏力,不仅对文艺创作生态和个体精神生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更上升到文化安全高度。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积极构建数智时代的文化治理行动框架,阻断文化消费主义的任性扩张和隐性渗透。

    2025年20期 No.75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党建研究

  • 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论要——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例

    林东伟;

    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党支部主要职责。切实增强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对于高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供了创新思路,要落实好政治建设“首要工程”、组织力提升“基础工程”、深度融合“关键工程”和工作机制“保障工程”,将教师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服务高校中心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2025年20期 No.75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标杆院系”党建品牌培育的实践探索

    朱旺力;王晶;

    随着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打造凝聚力强、辐射力广、标识度高的党建品牌,已成为高校院系党组织创建“标杆院系”、深化党建内涵、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路径。深入探讨“守正创新”理念在院系培育党建品牌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导向,对于明确高校院系党组织深化品牌建设的方向,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启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0期 No.755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支部建在学生公寓”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进路

    张龙华;

    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治引领力不强、组织凝聚力衰减、服务亲和力不够、学生主体性不显等问题,可以通过“支部建在学生公寓”破解这一困境。剖析“支部建在学生公寓”在提升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服务亲和力和学生主体性四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从支部设置因地制宜、成员配置因人而异、阵地建设因地而新、管理服务因时而进、协同育人因势利导五个维度,阐述“支部建在学生公寓”的实践进路,可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20期 No.755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科建设

  • 新时代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践进路

    罗贤宇;徐运鹏;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中小学阶段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要遵循以目标引领、内容重构、教学革新、评价改革为主轴的实践进路。在目标层面,强调依据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段要求,构建学段适配、纵向贯通的培育框架;在内容层面,秉持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完善知识整合、层次递进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层面,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多元协同、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在评价层面,围绕全学段连续性、发展性评估,建立素养导向、过程追踪的评价机制,推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养成、从认知建构向行为自觉的深刻转变。

    2025年20期 No.755 29-3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基本遵循与辩证施治

    何林;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加强铸魂育人的治本之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创新构筑“大思政”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耦合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要遵循教育实践规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发展规律,同时把握好“统一”与“分层”、“明理”与“践行”、“他塑”与“自塑”的关系,构建起学段衔接、层次递进的教学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5年20期 No.755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内容、方法及评价视角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于意;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剖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引发学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变革,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建议,对于全面提升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20期 No.75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

    董静;

    置身于多元、多变、多样的时代语境中,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现象背后的“主义”之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研究场域面临着现代转型。当前,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就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日常生活世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观念,构建日常观念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交往,强化日常交往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仪式,形成日常仪式谱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消费,引导日常消费行为。

    2025年20期 No.75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德育论衡

  • 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时代意涵、现实隐忧与实践路径

    高晨光;孙雷;

    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内蕴着心理积极健康、文化素养良好、道德品行高尚、政治信仰坚定。当前,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呈现出整体发展向好,但局部潜藏隐忧的主要趋向,主要表现为心理生活的安全感不足、文化生活的获得感有限、道德生活的幸福感缺失、信仰生活的意义感匮乏。由此,从全方位教育引导、全覆盖舆论宣传、全过程文化熏陶、全链条保障护航等着手,为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提供现实支撑。

    2025年20期 No.755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精神世界的理路

    徐先艳;贾佳琪;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精神世界的必要性在于其是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遵循、实现为党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就基本功能而言,它培育青年的公共理性、为青年提供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实践路径而言,应以引领青年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丰富主流文化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为重点。

    2025年20期 No.755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境遇与新途径

    林于良;邱静文;

    数智技术的纵深发展,正推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它不仅能打造全新教学场景、提供沉浸式教学体验,更可实现精准滴灌的教育目标。然而,数智技术在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面临虚拟学习场景干扰大学生形成对国家的正确认知、密集化信息传播妨碍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涵育、圈层化网络社交制约大学生爱国意志向实践转化等现实问题。为此,亟须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建设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思政小课堂、善用数智技术增强社会大课堂的引领力、着力打造“形质兼美”的网络云课堂,不断提升数智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2025年20期 No.755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杨光永;

    红色资源承载着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宝贵资源。探索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具体而言,可通过培育校园红色文化、丰富红色教学形态、挖掘校外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队伍建设等路径,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20期 No.75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程教学

  • 讲深、讲透、讲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第四章教学的逻辑分析

    张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涉内容概念、理论较多,具有抽象性、深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与人民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讲深、讲透、讲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的重要意义,要拓展理论视域,结合历史文化逻辑与价值重构彰显讲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度;要结合党的宗旨与时俱进的话语变化特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透;要深度融合教材内容与生活语境,增强理论的对话感和时代感,分析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活。

    2025年20期 No.75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思政课”视域下校地协同育人的思考

    谭绍江;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开展校地协同育人,是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大思政课”格局,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枢纽联结校内育人系统与校外社会资源,组建“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聚焦“大思政课”育人目标,推进校地联动育人机制落地运行;善用“大思政课”平台,校地协力遵循“内外相接、人机相通、知行互促”理念,从线下课堂、线上课程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开拓育人资源;健全“大思政课”评价体系,以凸显校地协同育人实效。

    2025年20期 No.75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

    卢建芬;

    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政策应然与教育实然双向驱动的必然选择。红色资源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各自内在特质,决定二者在融合过程中要进行逻辑重构,其中生成逻辑有助于实现从“资源融入”走向“价值生成”的理论转向,系统逻辑则有助于实现从“简单相加”到“系统融合”的范式转换。据此,文章基于认知规律从纵向上设置了学段衔接三段式教学目标,在横向协同上围绕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技术融合以及评价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CTTA”四维协同资源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段四维”的实践策略。

    2025年20期 No.75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思政

  •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探赜

    张雷;许玉婷;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嵌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需审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认识、话语体系、网络管控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风险,并通过强化阵地意识、优化话语体系、加强技术创新等路径,切实筑牢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根基。

    2025年20期 No.75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图像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语境与建构路径

    张悦靖;

    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液态化传播生态和深度媒介化,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产生极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认知、情感、实践上遭遇信息茧房放大价值偏差、视觉狂欢瓦解理性认同、虚拟身份引发行为异化等诸多难题。对此,高校要构建“符号-认知”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打造“参与-交互”协同的传播新场域、完善“技术-人文”共生的治理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由“入眼”迈向“入心”。

    2025年20期 No.75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丘艳娟;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受众的分众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特性。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过程中仍面临着舆情危机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信息茧房”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悬置”、话语碎片冲击引发主流意识形态“孤岛化”等挑战。为此,要以感性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内容的优化、以精准投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对象的聚焦、以话语互动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手段的升级。

    2025年20期 No.75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工视窗

  •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王炳晨;毛芳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深蕴独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塑造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独有资源。现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塑造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虽已初见成效,但运用的理念、途径和效果仍需进一步强化、拓展和增进。面向未来,应当致力于教育引导、实践转换、保障机制的实现路径,帮助青年学生笃定文化自信立场、明晰文化自信作为、增强文化自信能力。

    2025年20期 No.75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生学习力提升路径研究

    荆玉梅;赵利;

    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生的学习力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是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中构建高职生学习力的新维度,指出学习力包括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并分析了当前高职生学习力不足的可能原因。针对高职生学习力的培养,要鼓励其从职业价值认同中培养学习毅力,从建构人生意义中激发学习动机,从职业素养培育中端正学习态度,从改进综合评价中激发创新思维。

    2025年20期 No.75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师范院校教育的价值、逻辑与实践

    焦丽;宋玉玲;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师范院校教育有助于增强师范院校师生对教师职业责任的充分认知,推进师范院校师生对社会精神风尚的自觉引领,引导师范院校师生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主动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师范院校教育具有核心价值深度共鸣、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改革提质必然选择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师范院校教育需要推动工匠精神“融”课程,打造一流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工匠精神“融”践行,开展多样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工匠精神“融”文化,营造优美师范院校教育文化环境。

    2025年20期 No.755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动态

信息动态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6年征订单

    <正>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唯一党建期刊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以探索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宗旨,致力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主要服务于全国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以及政府教育部门、教育类研究机构。本刊一直受到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的关心和重视,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典型、传播经验、探讨问题,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是高校党建先进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宣传平台,复印转载率位居同类期刊前列。

    2025年20期 No.755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哈尔滨学院简介

    <正>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成立的东省特别区立师范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单位、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黑龙江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哈尔滨市博士后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学校曾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5年20期 No.75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课堂三融合三对分”的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纪实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定明教授主持的教学团队2022年获批“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基于人本、认知、建构和行为主义等教育理论,依托234家企业组建的广东机电职教集团,遵循高职学生思想价值信仰内化成长规律,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融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教育资源,做到紧扣思政课教学目标,创新创优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教学载体。

    2025年20期 No.75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正>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历经山东海洋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青岛海洋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等发展阶段,于2017年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入选“山东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具有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2025年20期 No.755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